一场透雨过后,驱车行驶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的原野上,目光不禁被道路两旁广袤无垠的马铃薯田吸引。齐腰高的秧苗迎着日光招展,白色、粉色、蓝色的马铃薯小花浩如烟海。2011年,一场大范围的土豆滞销,令许多人知晓了察右后旗这个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的农业大旗。目前,全旗马铃薯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占总播面积的55%,鲜薯年产量达10亿斤。
当地人对土豆有着深厚的感情。用当地农民的话说,察右后旗自从有了农业,就家家种土豆、吃土豆、卖土豆,生存离不开土豆,生活缺不了土豆。每年开春种下了土豆,心里才觉得踏实。近年来,马铃薯丰产,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农民卖薯难突现。
察右后旗以土地流转为切入口,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规模经营,破解突出存在的产销矛盾。“大的收购商不可能到小农户去挨家挨户收购马铃薯,规模上去了,马铃薯自然就集中到了大户手中,才能吸引大客户的目光。”农牧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建宝分析。
乌兰哈达苏木前进村的郭润是马铃薯种植大户,也是当地最早通过土地流转致富的农民。他已经成立了集种植、经销农资、储销信息服务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经营多年来,在他的印象中,还没遇到过马铃薯难以出手的困境。“客商来到这里,首先找的就是我们这些大户。我们的供应量上得去,人家收起来也省时省力。”郭润说,“今年,我们已经和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储备库公司达成了意向。他们提前到我的种植区来考察过,秋后的销路已经不用愁了。”
提起土地流转,将使用权流转给大户的农民也是连声叫好。大六号镇是全旗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地区,今年63岁的农民张喜雄算了一笔账:“我家10亩耕地,原来靠天吃饭,现在流转给马铃薯种植大户。一年下来,租金将近2000元,我和老伴在喷灌基地打3个月工收入1万多元,仅这两项收入就顶过去一年的,闲暇时光还能干点别的。”
喷灌机喷洒的雨雾,先将马铃薯秧苗淋得一尘不染,又无声地滋润着植株脚下的土地。节水、增产、省人工,一举多得,许多种了一辈子地的“资深农民”也不得不佩服农业科技的力量。截至目前,全旗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7.23万亩。主栽作物马铃薯较前增产50%以上。
在乌兰哈达苏木201亩的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区的农田里,一台一人多高、靠太阳能驱动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仪格外吸引人的目光。仪器采集温度、湿度、露点、风速、风向、降雨量等田间小气候数据,配合软件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和实时气象状况监测并做出马铃薯晚疫病趋势分析,有效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的准确性。而在过去,土地分散在农户手中,这样的高科技种植很难实现。
规模经营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强劲发展。在土牧尔台镇农牧园区,走进今年3月刚刚成立的内蒙古本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建设尚未全部完工,厂区道路还没来得及硬化,但提前安装的一期工程精淀粉生产线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运转,厂房里,一级精淀粉堆积得如同一座小山。生产负责人马亮介绍,2011年底的马铃薯销售难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灵感。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抢抓机遇,预计今年底,方便粉丝、土豆泥等产品就会和消费者见面。
目前,全旗拥有各类马铃薯加工小型企业15家,加工机具800台(套),年加工能力10万吨,生产淀粉8000吨、水晶粉等2000吨。马铃薯龙头加工企业的发展,不仅实现了从简单的马铃薯鲜薯销售向精细加工产品销售的转变,也为全旗打造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基地建设、增加销售总量、就近销售、就近加工转化增值、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