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的一天,记者驱车数十公里来到昆仑关附近的宾阳县陈平镇陈平社区,见到了63岁的乡村清洁工龚旭忠——他并没有穿着城市里环卫工人标志性的荧光制服,而是头戴草帽,踏着蜡黄色的塑料拖鞋,脖子上还耷拉着一条毛巾,正在奋力地铲着堵在下水道里的垃圾。这个小镇道路不宽,房子也很矮,却有一条条整洁的街道。没有人知道,整洁的环境背后,是他长达15年的坚守。
夏日清晨,阳光开始一点一点洒满宾阳县陈平镇陈平社区唯一的一条主干道,不知谁家的狗开始有一声没一声地叫唤,伴随着“突突突”的垃圾清运车驶过的声音,这个小镇的一天开始苏醒。
停车、弯腰,提起一袋放在路旁树脚下的垃圾甩到清运车上,一个头发花白、身板瘦小、背有点弯的老头儿在无人的街上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一袋袋垃圾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抛物线,不一会儿,清运车渐渐装满了。整条街道两旁的垃圾清运完毕后,老头儿的脑门上已是满布汗水,头发一缕一缕贴着。
“今天怎么这么热啊。”在农贸市场摆摊卖水果的村民李彩姿边把三轮车上的水果一一摆好边低声嘀咕着。一转身,李彩姿看到坐在不远处树下擦汗喝水的老头儿,随即笑着大喊:“老龚,今天还这么早啊!”
“不早,不早。”“老龚”向她扬起了一脸憨厚的笑容,闲话几句家常后跳上车走了。
这是陈平镇陈平社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专职清洁工龚旭忠一个普通的早晨,他一天的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
“我不讲钱”
在陈平镇政府工作的陆晖难以忘记十几年前刚调到陈平镇时,看到龚旭忠沿街收垃圾的情景。“那时政府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垃圾清运车,他就一个人拉着自己的木板车一点一点运垃圾,有时候垃圾太重了,他得坐着歇很久。”一提起那个瘦弱的背影,这个中年男人也红了眼眶。
1998年以前,这个有着120多户人的小镇还没有专职的清洁工人。村民们把生活垃圾随意扔在大街上和老树下,渐渐地就堆成了山,苍蝇乱飞,臭气弥漫。无奈之下,当地政府开始公开招聘专职清洁工,月工资200元。
龚旭忠是陈平镇一个普通的农民,1998年,他48岁。陈平镇矿产资源丰富,当时,镇上很多青壮年蜂拥到陈平江附近一带挖金矿,龚旭忠也是淘金大队中的一员。
龚旭忠的淘金生涯只维持了两个月,政府公开招聘清洁工后,龚旭忠回来报了名。“当时除了老龚,还有4个人来报名。可其他人一听说要扫完整个社区,还没上岗就打起了退堂鼓。”陆晖说:“原本规定只招45岁以下的,看到是一向老实的老龚来报名,领导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为什么要回来做清洁工,200元工资够生活吗?”记者问。
“背井离乡太辛苦,个个都去挖矿,也不一定能够赚得了钱。其他人讲钱,我一个农民,政府让我干我就干了,不讲那么多,够生活就行。”龚旭忠回答说。
报废已久的那辆手扶拖拉机一直停放在龚旭忠家里。
“没有人能代替得了他”
拿起了扫把,龚旭忠一个人肩负起了陈平社区街道的卫生清洁工作。陈平新老街长约1.5公里,还有数条小街分布两旁。每天,龚旭忠要负责清扫大约6000平方米的道路,还负责果皮箱清洗及沿线临街乱张贴的“牛皮癣”。
一开始,龚旭忠早晨6点从家出发,要一直干到傍晚才能回家。一天下来,经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疼。每当清扫到车站时,龚旭忠总是弯下腰一点一点地把车下的垃圾扫出来,不留清扫灰痕。清扫到道路两侧进水沟时,他总会放慢速度仔细扫,若水沟被堵塞积污,还徒手把水沟缝隙中的杂物清除掉。
镇上唯一的农贸市场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即使是为了工作,平时镇里包干的单位和干部都不愿去那。龚旭忠便主动承担起整个市场的清扫任务。曾有镇干部统计过,一周下来,龚旭忠一共清扫了近6吨这个市场的垃圾污物。
一直以来,整个陈平镇几个社区都没有专门的垃圾场。2004年,当地政府在街道后面的山坡上征了一块地当做垃圾场。这实在不能称之为“场”,因为根本没有路能让车进去。于是,那时的龚旭忠又多了一项任务——开路。“只能一锄头一锄头地慢慢挖”,终于让他挖出了一条一米多宽,一公里长的直通垃圾场的路。每天,龚旭忠都要来回往返七八次,才能把当天的垃圾清运完毕。
这个起早贪黑的老头儿不知道,他每天看似普通的工作,正一点点改变着脏、乱、差的街道环境。村民们开始自觉收纳垃圾放到固定的地方,等着“老龚”拉车来收,街道也变得清爽整洁起来。
龚旭忠常带着一脸笑容扛着扫把穿行在大街小巷,有时候还会哼几声不着调的小曲。在街上经营饮食店13年之久的村民何方伟一看到龚旭忠上门来收垃圾,总会上去拍拍他的肩膀,热情地打招呼,有时还硬拉着他坐下喝两杯。每次龚旭忠一走远,何方伟都会忍不住地说:“像他这样吃得苦、又老实的人已经太少了,整个陈平镇没有人能代替得了他!”
“别人干活赚钱,他干活贴钱”
没有工具,怎么清扫?龚旭忠和老伴儿常常上山砍竹子回来扎扫把。老伴儿张秋香扎的速度依然赶不上扫把损坏的速度,“十天八天就坏了。”
为了清运垃圾,龚旭忠拿着仅有的200元工资,一咬牙花了150元买了他的第一辆垃圾车——人力木板车。
街上需要清运的垃圾越来越多,连续用坏两辆木板车后,龚旭忠陆续卖掉了家里七八头牛,加上平日卖废品得来的积蓄,凑了3000元,回老伴娘家又借了2000元,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用来清运垃圾。
这对龚旭忠一家来说可是一笔巨款,即使是这辆手扶拖拉机早在好几年前就已经报废,可一直到今天,龚旭忠都还没还完这笔债。老伴儿张秋香笑着偷偷告诉记者:“剩下的钱早不用他还了,他老实、肯吃苦,娘家人支持他干这个活。”
当地政府知道后,决定给龚旭忠一定的油费补贴。虽然有补贴,但“油费越来越贵了”,龚旭忠还是得“一省再省”。到街上沿街居民家收垃圾时,龚旭忠让发动机熄火,收了一家垃圾,在后面推着拖拉机往前滑行几米,把下一家的垃圾抛上车……
张秋香有时很无奈。逢年过节,当别人家一片欢声笑语时,自家丈夫却在忙着扫大街,到天黑也不见人影。她有时也会跟丈夫开玩笑抱怨:“别人干活赚钱,你干活呀都是贴钱。”龚旭忠听了,也不争辩,摇摇头憨笑说:“干了就得干好呗。”
每天,龚旭忠都和儿子一起出门收垃圾。有了儿子当司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有了接班人我就放心了”
记者来到龚旭忠家里时已是午后。他的家还是毛胚房,几乎没什么家具,一切都透着一股历史的陈年味道。所谓的客厅只摆着吃饭用的小圆矮桌,中午吃剩的一大盆白粥和咸菜用锅盖反扣在桌上。
无法想象,眼前这个年过六旬,“没上过什么学”的瘦弱老头儿,是一个有4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
龚旭忠拿出15年来得到的一摞子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铺满了一桌。“这本是十几年前的,你看纸都变黄了。”“这本是市里给的,还得了奖金。”龚旭忠轻轻擦拭奖状上自己的名字,兴奋地跟记者絮叨着每一本被他当作宝贝一样的证书来历。
当了15年的专职清洁工,龚旭忠的工资从原来的200元涨到现在的1000余元,政府也给他配备了新的垃圾清运车。年纪越来越大,他开始担心自己“如果有一天扫不动了怎么办”。
龚旭忠有一个儿子,初中毕业就到了广东打工。经过考虑,龚旭忠给儿子打了个电话:“儿子,回来跟我一起干吧。”考虑到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唯一的儿子龚久坚于是放弃了在广东2000多元的工作,回到了陈平镇成了一名垃圾清运车司机。父子兵齐上阵,龚旭忠每天工作效率更高了。龚旭忠很高兴,他说:“有了接班人我就放心了。”
傍晚,原先喧闹的街上变得安静。记者离去时,龚旭忠父子又忙碌起来。街道一旁树上挂着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红色标语轻轻飘动,“突突突”,垃圾清运车缓缓驶过,在干净得没有一张纸屑的街道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