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诈骗案还泄露了什么
时间: 2012-12-03     来源:中国西南热线    

■陈宝泉

  小品艺人杨松谎称自己“认识人”,“有关系”使落榜考生重新被艺术院校录取,诈骗家长100万元,东窗事发面临刑罚。本案并无什么悬念,但是不同于一般的经济诈骗,暴露出的问题值得深思。

  案情披露,杨松并不认识有关院校录取环节上“使得上劲”的人,说自己是哪位名演员的学生,只不过上过这位演员主持的培训班,在“春晚”同台演过小品而已。但这足以使受骗家长觉得找对人了,为让自己的孩子重新入围,慷慨解囊拿出数十万元。此款当然不是杨松辩解的那样,托人办事就要去北京饭店喝三四千元一瓶的茅台,那么是准备干什么的?假如杨松真的认识“关键人物”,把事办成了,又该如何评价?

  每到招生录取时节,这类诈骗案时有发生。教育部门常常告诫家长,不要受骗上当,但是总有人听不进去,除了判断力差还有贪心。据笔者所知,准备行贿疏通关系者多是为一些违规违法的诉求:不在学区录取范围之内的硬要挤进去;明明成绩排在六七十位,偏偏要挤进前五名;考研之前,指名道姓要找哪位导师疏通。你告诉对方招生是计算机录取,张榜公布,没有空子可钻,更没有谁会为此冒被处分、被法办的风险,但仍有人认为这是“没能耐”的借口,抱怨你“绝情”。很多人不是痛恨腐败本身,而是愤愤然于腐败怎么就轮不到自己。找关系花钱为子女铺路成为许多家长的“职责”,这不仅对于端正教风、校风,建设良好教育文化形成高频干扰甚至威胁,还会腐蚀下一代,使扭曲的价值观传下去。

  高校“阳光招生”政策实行之后,这类诉求开始转向艺考。近年来,艺术院校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者排起长长的队伍。许多家长不看孩子的基础与天分,罔顾多数艺术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领着孩子长途奔波于多地赶考。有人指责一些高校不顾基础滥上艺术类专业,并非没道理,但多开专业有可能是为了缓解供求关系,报考比例持续攀升肯定另有原因。一方面,不排除有些家长知道孩子文理科成绩都不行,又不想学技术从基层干起;另一方面,这些年社会风气浮躁,演艺界自我膨胀严重,没有批评与自省,缺少文化和艺术,剩下名利与浅薄,又加上一些低俗传媒热衷于过度娱乐,鼓噪一夜成名。这种倾向与一些希望走捷径成功、靠侥幸取胜的想法趋向契合,在一些地区、部分人群中形成风气。在这种导向下,有的青少年不再把踏实学习、勤奋工作选作人生之路,只是梦想一唱成名、一炮走红。这种导向其实与成功南辕北辙,影响地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这实际上是迷失,是价值取向错位,是文化缺失所致。

  这给艺术界,给艺术院校招生以警示。在这种氛围里,篱笆还须扎紧,规则还要改进。参与招生的专家一要负起责任,二要珍惜名节。艺术院校在招生标准上也须调整,既要看天分,又要看文化基础与追求,把好质量关,真正为文艺乃至文化的复兴选好苗子。



网友评论: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